艺术之美,魂在匠心
因为对汽车造型至臻至善的追求
北京现代技术中心的造型设计部
始终践行精雕细琢,力行创新的工匠精神
用匠心打造出极致完美的汽车品质。
作品是什么?
是梵高笔下的经典之作《向日葵》,是北京现代麾下锋芒毕露的新能源汽车“小新”。
作品,其实就是自己。梵高曾说:“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,为了它,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风险。”所有的精雕细作、坚韧执着都是对自己负责,通过至臻完美的作品,表达最好的自己。梵高是这样,北京现代技术中心设计部里的“另类艺术家”——油泥模型师亦是如此。不断挑战自我的“小新”就是这些油泥模型师用手中的工具、炉火纯青的技艺和追求极致的“匠心”,雕刻出的“令人赏心悦目的”汽车作品。
与衣表光鲜的服饰设计师不同,油泥模型师通常却不为人知。在汽车造型设计中,他们的工作就像是魔术师,通过精益求精的雕刻技术,把设计方案从2D平面转换为3D立体具有触感的实体模型,为设计师实现设计创意。
“传统精工+3D辅助”,面面俱到
油泥模型的制作要通过模型骨架设计制作----油泥粗胚----油泥造型方案设计----模型完善、涂装----油泥模型数据扫描,制作过程复杂而细腻。在北京现代技术中心造型设计部默默耕耘了7年、北京现代“年度青年岗位能手”的王景程介绍到,“油泥模型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,大家看到的汽车模型原型都是靠油泥模型师一刀一刀、一毫米一毫米刮出来的。”
一辆第九代索纳塔的油泥模型制作,为了防止油泥冷却,油泥模型师们需要快速将油泥一毫米一层层往上贴,受臂长和手指所限,每次只能贴的面积,仅仅1/5张纸巾那么大;面对60℃的高温油泥,他们的手指或烫或磨出水泡都是家常便饭。
为节约成本,从模型粗胚到油泥表面的油泥厚度必须控制在25mm左右,油泥模型师们每次铺完一部分都要用钢尺去检验油泥的厚度。就一个车顶设计而言,造型设计部设计师的手指需要来回铺油泥多次,一辆整车则需要15万次以上的油泥涂抹过程。此外,由于汽车各个部件高低不一,油泥模型师们还需要站着、蹲着、趴着等各种姿势制作模型,一天下来,腰酸背疼在所难免。
为了实现传统和现代无缝结合,创造更先进高效的制作技术,北京现代技术中心造型设计部还加入了现代科技的辅助。“我们利用3轴和5轴加工中心以及现代3D打印技术可以更高效快捷的实现模型成型。”王景程兴奋的说道,“利用数据再扫描后实现镜像加工是我自创的一种工作模式,借助3维数据进行模型的粗加工及模型镜像,然后再进行手工修改。”这种利用3D打印技术,能够快速实现设计创意,将新的设计部件安装在油泥汽车模型里面,进行合理高效的设计检验!
承典塑新,油泥模型师们在恪守精益求精的匠心精髓的同时,也为更高的产品品质而力行创新。正是这种笃学勤思的精神,激励着他们在追求至臻完美的道路上继续前行。
“不到评审最后一刻,不放下手里的工具”
每个油泥模型师都有个工具包,里面品类繁多,形状各异,俨如严阵以待的外科手术医生,与救人不同的是,模型师则是用工具去追求更好更完美的艺术作品。不到评审的最后一刻,他们不会放下手中的工具。
对于王景程来说,油泥模型制作,不仅是一次精雕细琢的艺术创作,更是一场坚韧的毅力之战。新途胜改款的那段时间正值北京寒冷的冬天,在模型评审的前一夜,由于引擎盖上一个特征线需要重新修改,这也意味着整个引擎盖表面曲面都需要推倒重来!刚刚经历一次风寒感冒的王景程带着口罩,连呼吸都透着困难,但深知自己责任和使命的他始终坚持站在聚光灯下,一次次修改,头疼就用水洗脸,难受就多喝开水,在经过10余次的讨论和修改后,终于呈现出满意的效果。
手握工具,直到作品完美的那一刻。在人们感叹北京现代汽车造型时尚大气的背后,是一次次油泥模型制作中,北京现代人坚韧不拔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始终坚守。
作品即人,人即作品,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,是对自我负责的最好坚守。北京现代的“艺术家们”精益求精,承典塑新,用坚韧和执着雕刻出更惊艳的汽车作品。下一期系列报道之技术中心篇——动力总成技术部,继续讲述北京现代人自己的匠心故事,敬请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lff/558.html